据报道,目前,美国基特峰国家天文台观测发现一颗神秘类木星行星,它是迄今为止在红矮星周围探测到密度最低的气态巨行星。
这颗气态巨行星密度仅相当于棉花糖,它环绕一颗寒冷的红矮星运行,多个天文设备用于该项观测任务,其中包括:基特峰国家天文台装配的NEID径向速度仪,这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OIRLab实验室任务之一。最新发现的“棉花糖行星”被命名为TOI-3757 b。
(资料图)
该行星位于御夫星座,距离地球大约580光年,是迄今为止在红矮星周围探测到密度最低的行星,其平均密度接近于棉花糖。
红矮星是主序星中最小、最黑暗的成员之一,主序星是指在其核心以稳定的速率将氢转化为氦的恒星,尽管与太阳等恒星相比,红矮星温度较低,但它们非常活跃,时常爆发出强大耀斑。这将剥离轨道行星的大气层,使该恒星系统看上去不适宜生命存活,出现游丝状行星。
卡耐基科学研究所地球与行星实验室研究员舒布哈姆·卡诺迪亚(Shubham Kanodia)说:“传统上人们认为环绕红矮星的巨行星很难形成,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仅通过多普勒调查少量样本发现距离红矮星较远的巨行星,当前我们尚未掌握充足的样本,以可靠的方式发现近距离气态行星。”
TOI-3757 b行星仍有一些无法解释的谜团,其中最大的一个谜团是气态巨行星是如何在红矮星周围形成,尤其形成类似棉花糖密度的行星。然而,卡诺迪亚带领的研究团队认为他们可能揭晓了该谜团。
他们认为TOI-3757 b的超低密度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第一个因素与行星岩石内核有关,气态巨行星被认为是由质量大约是地球10倍的巨大岩石内核开始孕育,初期会迅速吸引大量邻近气体,形成我们现今看到的气态巨行星,TOI-3757 b的主恒星重元素丰度低于其他存在气态巨行星的矮星,这可能导致TOI-3757 b岩石核心形成更慢,延迟气体积累,因此影响了行星整体密度。
第二个因素可能是这颗行星的轨道,初步认为它的轨道呈椭圆形,运行至某一时期它会比其他时候更接近主恒星,导致热量过多,从而使得行星大气出现膨胀。
美国宇航局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TESS)最初发现了这颗行星,卡诺迪亚带领的研究团队随后使用地面仪器进行了后续观测,其中包括:径向速度仪(NEID)和恒星斑点成像仪(NESSI),它们都安装在基特峰国家天文台WIYN陆基望远镜上;霍比-埃伯利望远镜上的宜居带行星探测仪(HPF)、怀俄明州红丘天文台(RBO)。
目前,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TESS)观测了这颗位于恒星前方TOI-3757 b行星的交叉位置,这让天文学家计算出这颗行星的直径大约15万千米,比木星直径略大。该行星环绕主恒星公转一周仅需3.5天,比太阳系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公转周期少25倍,水星环绕太阳一周需要88天。
之后天文学家使用NEID和HPF测量恒星沿视线的表观运动,也被称为径向速度,这些测量数据提供了该行星的质量,据计算,TOI-3757 b平均密度为0.27克/立方厘米,意味着它的密度不足土星一半,大约是水密度的四分之一(如果它放在装满水的巨大浴缸中就会漂浮起来),或者实际上它的密度类似于棉花糖。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杰西卡·利比-罗伯茨(Jessica Libby-Roberts)说:“未来使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对这颗行星大气层进行潜在观测,可能有助于揭晓其蓬松的本质,发现更多这样拥有巨行星的恒星系统,是我们洞察行星如何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毕竟在红矮星周围发现巨行星非常罕见。”
该发现证明径向速度仪(NEID)在探测候选系外行星方面的重要性,为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提供了跟踪并开始描述其大气特征的重要目标,帮助天文学家揭晓行星的组成成分,是如何形成的,对于可能适宜居住的岩石行星,它们是否能支持生命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