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的C to B之旅,尝试全新的协作方法提升效率
2020-11-10 14:43:13  来源: TechWeb  
1
听新闻

如果将团队中的每位成员,看做推动项目前进的一股股水流,修好水渠、让水汇聚,固然是每一位Leader重要的工作之一。

对于知识型团队而言,修水渠的难点在于如何让这些零散的个人知识沉淀到团队中去,形成有统一方向、规则的有效能量动力。

所以,优秀的团队协同应用SaaS平台,自然会成为帮助Leader修好水渠的重要工具之一。

印象笔记在成立8周年之际,于今年8月正式推出独立的印象团队App,专注于服务企业和团队。上线之初就推出了100+项功能,覆盖了 50+通用的办公和协作场景。这款产品在3个月的内测阶段反响出众,并在过去的40天里集成了独家的「超级笔记」后正式推出。目前,已经有上万家团队完成注册,平均用户团队规模在5-20人。同时,任何团队都可以免费使用到「印象团队」,也可以通过每人每年398元的升级服务,享受到更为完善的企业级信息服务。

(印象笔记高级副总裁乔迁和「印象团队」的负责人张勇在8月上旬接受了TechWeb专访,聊了聊有关这家SaaS平台公司在To B市场的一些理解与畅想。)

早在2015年,印象笔记和Evernote就同时推出了企业版。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国内市场服务过数万个企业和团队。特别是一些知识密集型的团队,包括大学教研组、律师团队、投融资机构、广告策划公司等。

“我们发现,一直以来有超过70%的印象笔记个人用户会在工作场景中使用印象笔记。在同时服务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C端和B端在一些功能场景方面存在互相牵制。原来的企业版和C端,从账户到数据存储到用户的交互全部是在印象笔记一个前端实现。2018年就决定将B端的服务单独拆出来做一个独立的App,从而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企业端用户基于场景的办公协作需求。今天,印象团队可以同时支持5个端的协作,iOS、安卓、Windows、Mac以及部分网页版的功能”

「印象团队」的诞生,有足够的用户基础及需求空间。“疫情后,我们看到了较为明显的toC转化为toB的趋势,19年以来通过数百家用户调研发现:以短期目标而形成的知识型组织数量正在迅速增长,而提升协同效率的工具仍存在市场痛点。以此为基础,印象团队希望将C端用户在办公和团队协作场景的需求释放出来,提供B端场景下的专属服务。

相比以前的企业版,印象团队增加了团队资料库,可以把本地文件拖拽、一键储存。图片、文档、office文件都可以保存使用。预制的办公模版可以满足50多个工作场景。如每日工作计划、日报周报,还有比如律师、科研、人力、销售、在线培训和外贸等行业的不同模版。

有了超级笔记的模块化功能加持,在可视化程度上大大加强,可以很方便的创建嵌入视频、web链接等。智能表格可以嵌入多种格式的日期、人员、文本数字百分比。张勇说:这种模块化体验就像是搭积木,文件可以任意拖拽,视频录音文件打标签标记,对于团队协作来说可以很方便的在多种场景下使用。

「印象团队」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团队内部“重复造轮”带来的效率折减。

知识型团队想要在协作中提高效率,需要直面文件与信息繁杂带来的困扰,印象团队通过推荐算法,可针对用户信息进行结构化整理,减少寻找文件带来时间损耗。

“我们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用户体验和数据安全合规保护,我们的原则是数据是用户的,数据是随时可以拿走的。教育B端用户是伪命题,所以我们会做很多功课,保证用户从C到B的过程当中体验到流畅的交互,功能延展上不带来陌生感。”-- 张勇

此外,印象团队数据云端化基础上,增添能够对信息进行二次挖掘的推荐系统。例如,一位同事对某主题非常了解,贡献过相关资料,软件就会以此为其他同事做一些最基本的相关性推介;有些团队新人加入,重复性的内容也不需要再操作。

印象笔记本身是一个非结构化存储平台。和CRM、ERP字段形式的结构化数据不同,印象笔记会对文本、语音、图片这些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处理加工。目前,包括自然语言处理(NLP)、文字识别(OCR)、自然图片识别,使得用户的信息之间会产生连接。

团队知识本质上就是将个人隐性经验变成团队的显性知识。印象团队就是在知识和知识之间形成关联,形成团队之间的知识图谱。这背后都需要人工智能的加持。

“我们想让「印象团队」从根本上成为团队的‘第二大脑’,我们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能力,随着「印象团队」的独立推出,我们加速规划,希望能有更多差异化的能力提供给用户。”乔迁介绍到。

2008年,Evernote早期上线时,与第一代iphone推出时间相近,是APP Store上的第一批笔记类产品,很多初期用户通过移动端产品接触到Evernote。

2012年5月10日,Evernote CEO Phill Libin在2012年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演讲上,正式宣布推出“印象笔记”服务,随后,Evernote在国内搭建专属服务器,让国内用户将数据安全、高效的存储在本土,这段时间Evernote更名「印象笔记」,并开启了本土化运营。

印象笔记团队起初仅有20余人,随后慢慢扩充研发团队,以应对本土化需求。然而这个过程并不顺利。“基本上还像是一个美国公司在中国的办公室,对于本土需求略微滞后。”乔迁谈到,“例如用户需要微信登录,美国研发团队却对这一需求无法理解。直到18年的时候,在印象笔记CEO唐毅的带领下,团队做了一个比较大胆的努力,把中国印象笔记拆分出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拆分之后,Evernote不再是我们的总公司或母公司,变成了我们的股东之一。”

2018年6月6日,印象笔记独立出走Evernote,重组为中美合资独立运营实体并获得红杉宽带数字基金首轮融资数亿人民币。同时,引入了红杉宽带跨境数字资金。印象笔记成为一家由Evernote、红杉宽带跨境数字产业基金和中国管理团队三方均衡持股的合资公司。

独立出来的团队接手了Evernote的全部源代码,在源码上基础上进行深度的开发,建立中国本土的产品研发团队。截止8月,印象笔记目前有140余名员工,超过一半是产品研发人员。

从2018年开始,印象笔记补齐微信登录、微信支付、手机注册等能力。开始进一步为中国客户提供使用功能,支持markdown,思维导图,包括开发下一代编辑器。今年七月全面支持模块化编辑体验,推出「超级笔记」编辑器,通过新一代编辑器功能不断的提升用户的编辑体验。

为了保证用户体验及数据的一致性,「印象团队」将企业版100%的原有功能迁移进来,并根据团队需求进行差异化增量:例如资料库、团队模板。最终,公司在6个月时间内,完成了「印象团队」从C端到B端的全部场景支持。

从4月开启内测、7月完成测试,后正式推出市场。仅仅两周时间,便吸引一万多家团队注册并使用。8月3日,「印象团队」与标志性的「超级笔记」进行集成,为用户提供更多丰富的办公、合作场景模板。即便用户第一次接触印象的产品,同样可以很快上手,构建专属的线上办公空间。

据张勇介绍,印象团队在推出后将永久免费使用,希望借此不仅帮助到老一批用户解决团队内部的协作难题,也希望吸引到传统行业的团队,降低团队数字化建设的门槛,尝试全新的协作方法提升效率。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