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破冰” 破解体制机制障碍——青海科技体制改革综述
2020-06-09 14:53:32  来源: 科技日报  
1
听新闻

6月8日,记者从青海省科技厅获悉,“十三五”期间,青海省取得科技成果204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48件,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到54%,省级财政科技投入25.86亿元,全社会R&D投入49.2亿元……

既要在发展指标上“立定跳远”,又能在创新能力上“登高望远”,“十三五”收官之际,青海科技创新各项成果斐然。

深度“破冰”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从顶层设计绘制科技体制改革蓝图,“十三五”以来,青海相关部门致力于细微处消解让科研人员挠头的“糟心事”,将实际红利放到科研人员手心里。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举措纷纷落地,一个个曾经阻碍科技创新的障碍消解于无形,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2016年,青海省全面吹响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号角,一场轰轰烈烈的科技体制改革就此展开。

建设创新型省份,一切阻碍创新及成果转化的科技体制机制都应改变。青海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莫重明表示,“十三五”以来,青海全社会创新环境持续优化。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激发创新活力,进一步破解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科技成果登记“不见面审批”“零跑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激发……5年来,青海省持续加大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力度。多部门共同起草了《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二十条》,精简了近1/4的科研项目管理程序,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

创新体系日益完善 引智借力补短板

西宁市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行列,2018年青海启动县域创新驱动专项,助力乡村振兴,支持6个县开展县域创新试点县建设,累计支持资金5400万元……

“十三五”期间,青海建成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51个;培育建设青海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143个,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创业平台载体支撑体系。

与此紧密相关的是,科技人才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许多领域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5年间,青海出台了《关于实施“昆仑英才”行动服务“一优两高”战略的意见》等一系列人才政策,建立对高端创新人才及团队的稳定支持机制,研发人员数量达到9675人,较上年增长31%。

通过科技援青机制“请进来”,科技创新资源正向青海不断集聚。“十三五”期间,青海省与科技部确定的13个援青省市和中科院、工程院签订新一轮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三位一体”结合的科技援青机制,形成了“5+6+7”科技援青新格局,引智借力成为弥补青海科技短板的有效手段。

继往开来 创新创业活水不断激发

青海创新能力处于启动阶段,科技水平较为落后,创新发展后劲不足,创新资源分布不平衡,面对形势如何“破题”是关键。

5年间,青海省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引导创新创业快速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真正使创新创业的“源动力”久久激发。

青海省科技厅介绍,“十三五”以来,青海加快科技成果信息汇交平台建设,构建统一开放、互联互通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建成西宁科技大市场,打造“一网、一厅、三中心、八平台”服务体系,成为全省首家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同时,青海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国家级6家)、省级众创空间48家(11家获得科技部备案),17家星创天地获得科技部备案,与现有创业园、农业园、开发区形成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青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记者 张蕴)

责编: